评论 | 潘 讯:再现时代前驱者的壮怀激烈——新编历史京剧《张謇》观后
再现时代前驱者的壮怀激烈
——新编历史京剧《张謇》观后
文|潘 讯
无论是作为实业家的张謇,还是作为教育家的张謇,张謇的魅力在于,身当中国“三千年未有之大变局”,他以前驱者的昂扬姿态实践了由传统儒家士人向现代知识分子的转型。他在践行“父教育、母实业”的伟大构想中,所体现的世界眼光和博大格局,所激扬的现代气质和时代精神,至今仍然启迪着我们为中国现代化探路前行。
但是,作为时代的前驱者,张謇的转型之路岂能轻而易举?又岂是顺理成章?要在戏剧舞台上再现张謇,要用艺术的方式写活张謇,就是要深入开掘这位前驱者内心的冲突与抉择、坚守与超越,就是要写出他壮怀激烈的精神世界。这是张謇的神与魂,更是丰沛戏剧性的所在。京剧《张謇》正是从上述角度深刻理解了这个历史人物,在透视张謇的内心世界、发掘张謇的精神价值上作出了成功探索。七场戏急鼓繁弦,环环相扣,在近代中国各种力量、各路人物的明争暗斗、撕扯较量中展现出张謇的心路历程、精神力量。
在中国近代人物图谱中,张謇已近于一个“箭垛式人物”,关于他的生平业绩,史料甚多,传闻也甚多,写张謇,并不缺素材故事。对于舞台剧的制作来说,怎样取舍、如何提炼,倒是一个不小的挑战。京剧《张謇》将剧情聚焦于张謇创办大生纱厂这一中心事件,戏剧时间为甲午战争之后的数年间。这确是极具戏剧性的选择。从甲午海战中国惨败到张謇创办纱厂功成的数年,是张謇身陷国恨家痛的数年,是张謇由一位传统读书人成长为近代实业家、教育家的数年,也是张謇内心最焦灼、最痛彻、最激愤、最期待的数年。京剧首场就将张謇置于一个矛盾中,他一面接到吏部公文催促赴京效力,一面又收到张之洞邀请赴江宁一叙。是北上京城,还是溯江赴约?是为官,还是从商?置身于人生歧路中的张謇,其实也纠结于心灵的十字路口。他毅然奔赴江宁,迈出了走向现代知识分子的第一步,戏剧冲突即由此展开。创办大生纱厂实是张謇一生最为重要的业绩,围绕建厂的抗争与奋斗,见证了中国近代民族工业的艰难历程,也见证了一位现代知识分子的艰难成长,具备了超越事件本身的象征意味。
京剧《张謇》的舞台是写实的,表演是规整的。对此,编导者有自己的思考。他们有感于近年来京剧舞台上的翻新出奇、标新领异,欲以正宗轨范的传统美学重现京剧神韵,塑造历史人物。当然,轨范正宗并不意味着平铺直叙,也不是循规蹈矩。相反,在写实、传统的舞台空间中,京剧《张謇》的舞台表演可圈可点。有数处的舞台调度、演员表演令人眼前一亮。第五场开幕,有一段张謇往码头迎接织机边舞边唱的表演,在剧本提示中,原本只有“喜不自胜,快步疾走”八字,唱词也只有十数句。但是,张謇的饰演者杜喆精心设计了一段辫子舞,来表现此时张謇的欣喜若狂、喜不自胜。辫子功本是京剧的传统程式,但那是与甩头功相联的耍发辫,不同于清装戏中的耍束辫。但见杜喆轻摇束辫,时徐时疾,时而轻盈,时而急骤,时而如莲花绽放,时而如碧草纷披,不仅舞出了辫子功的新花样、新程式,更舞出了人物的精神世界和时代气息。第六场中,有张謇与孙敬夫、杜妈风雨夜中趱路一段,孙敬夫挽车,张謇为杜妈撑伞,意煎煎,情切切,创业之坎坷,内心之热望,呼之欲出,扑面而来。三人身段相映成趣,极具雕塑感。有些造型似从《钟馗嫁妹》等舞台形象中脱胎而来,但是更有清新质朴的生活气息。如果对这一段表演再加以雕琢,并增强张謇内心波动的层次性,这一场景完全可以打造成一段优美的折子戏。
剧中最富创意的当推第三场中,张謇赴沪上招资,与商人赵、钱、周、李以及买办吴信墉、日本商人山本的一场博弈戏。张謇设宴,与众商人做“四方城战”(打麻将)。这是一个极具隐喻性的设计,牌桌上的角逐象征了近代中国各股政治、资本势力的争斗。小牌局中潜伏着大国运。导演运用颇见匠心的舞台调度,不仅表现出形象感的“博弈”,而且还表现出了更具象征性的“博弈”。张謇沪上引资的失利,巨大的挫败感使他陷入痛苦煎熬中。这又直接牵连出第四场中,他在鬻字回乡途中急火攻心、神思恍惚的一段表演,更集中也更精彩地表现出张謇在多种势力围剿下内心的焦灼与激愤。可以说,没有第三场的牌局博弈戏,也就没有第四场中对张謇内心冲突的直面描写。因此,还可以对“四方城战”做更进一步打磨,将桌面的牌战与局势的争斗呼应起来,更深入地开掘人物内心蕴含的潜台词,增强台词、唱段的暗喻性、比拟性和象征感,使观众能于博弈游戏中见出剑拔弩张、于宴饮酬酢里感受到刀光剑影。
作为一部历史人物剧,要写出深厚的历史感,更要写出基于历史感之上的哲思与诗意。这不是对历史人物的肆意拔高,而是对历史人物的深度开掘,是要将历史人物写深、写透、写活。作为时代前驱者的张謇,完全当得起这种历史的诗意。他将他所处的时代称之为“中国上下五千年绝续之会”,他思考的是中华民族的命运,关怀的是中华文明的前程。他的艰辛创业,他的治理乡邦,他的抗争探求,背后是更其深沉博大的家国理想和天地情怀。这单从他选取“天地之大德曰生”一句,为自己创办的系列企业命名“大生”即可见一斑。这是张謇的力量,也是张謇的诗情。我曾设想,纵观张謇的一生,他出生于长江之畔,耕读于长江之畔,开拓创业于长江之畔,立德立言于长江之畔,他是当之无愧的长江之子。长江作为“天地之大德”的化身,作为中华文明的源头,一定给予了张謇最深沉的思想启迪和精神力量。如果能够在剧中创作一段张謇对江抒怀的场景,或在狼山之巅俯瞰惊涛拍岸,或在渡江中途纵目壮阔波澜,可以念天地之悠悠,可以叹山河之壮丽,可以哀民生之多艰,可以感时代之鼓荡。
这样,是否更加能够展现这个时代前驱者壮怀激烈的精神世界?敢以此意就教于京剧《张謇》的创作团队和广大观众。
作者 / 潘讯
江苏省文艺评论家协会理事
编辑:宋婷
责任编辑:陈俊池
注:“江苏网络文艺观察”由江苏省文化艺术研究院主办。内容版权所有,全文平台首发,转载请注明。